生產是一場生命的大事,也是新手媽媽面臨眾多選擇和迷思的關鍵時刻。從「自然就是最好的」到「科學給出的安全選擇」,我們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並做出讓自己安心的決定呢?這篇文章結合我的兩胎經歷,帶你一起破解迷思,探索屬於自己的生產方式。
一胎與二胎的不同抉擇
大寶的經驗:期待自然,選擇催生
生大寶時,我滿心期待著自然產兆的到來,甚至每天早上去游泳運動,期待身體隨時準備好。但寶寶卻「住好住滿」,直到39+6週才不得不選擇催生。雖然一開始對催生有些猶豫,但在醫生建議和自身狀況下,我接受了這個決定。最後的結果是,從進醫院到生產花了約18小時,經歷雖然漫長,但一切順利。
二寶的經歷:希望等產兆,卻再次選擇催生
懷第二胎時,我抱著體驗不同經歷的心情,想等產兆自然到來,加上大機率的經驗來說,二寶也會比較早迫不及待出來,所以我更覺得這胎應該就是等弟弟自己出來了。
但36週的產檢顯示,二寶的體重已超過大寶的出生體重,醫生建議37週後若未有產兆,應考慮催生以避免寶寶過大難產。
這讓我再次面臨抉擇:是堅持等待還是選擇催生?
傳統與科學:到底該信誰?
在這個決策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媽媽和長輩對催生存在迷思,比如:
- 「自然產比醫療介入好。」
- 「以前的人都等產兆,這樣才是正常。」
- 「催生會不會讓生產過程更長更痛苦?」
但從醫學角度看,催生並非不自然,而是一種控制風險的選擇。例如,醫生指出,等產兆或催生的疼痛和產程長度其實差不多,催生反而能幫助醫療團隊更有效地掌握生產過程,特別是對需要打無痛的媽媽來說,更能避免因無痛麻醉醫生不在場而錯過時機。
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1. 搜集完整資訊
無論是傳統觀點還是科學建議,了解其背後的原理與數據非常重要。我在做決定時參考了醫生的專業意見,也閱讀了多篇關於催生安全性的文章,讓自己心中有更清晰的方向。
最後幫助我下決定的兩篇文章是這兩篇,也給大家參考:
2. 考量自身情況
每個媽媽和寶寶的狀況不同,選擇也會因此有所差異。對我來說,大寶是催生出生,二胎考慮到寶寶體重偏大,催生可能是更安全的選擇。除此之外,雖然在過程中也有參照生辰八字做考量,但我也有看到一篇文章說明「其實產程的日子有一定的範圍,所以僅做擇時,其實也不能左右小孩太多」,所以最終自己還是遵照內心想法並放寬心去選擇。
3. 傾聽自己的心聲
無論是選擇等待還是催生,找到讓自己安心、舒適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對我而言,兼信科學和傳統,並根據自己的需求適時調整,是最適合我的方式。
過程中,我們有先詢問醫生比較建議的時間,醫生的想法是,既然比較大隻了,要催生就儘早,加上他的排程上週二是完全空擋,所以建議週二;而我們跟家人的理想時間是週四,所以最後選擇週三當折衷。
一方面媽媽本人自己也想儘早卸貨,另一方面,我還是選擇自然產,而非剖腹讓寶寶強制出來,所以週三這個時間也讓寶寶自己可以選擇到底想要快一點或晚一點出來,是個對大家來說都舒適的時間點。
結語:做出讓自己安心的選擇
生產方式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是否適合自己和寶寶的選擇。透過充分的資訊蒐集、自身需求的評估,以及與醫生的充分溝通,你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希望這篇文章能為正在孕後期的你提供一些參考,祝福每一位媽媽都能迎接順利的生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