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寫作挑戰】若說寫作是表達,為什麼我說的出卻寫不出?#147

很多文章是寫了一半之後發現概念不夠周全、寫寫卻覺得卡住。最後被收在檔案中不見天日。其實,這樣的狀況可能導因於對議題沒有全盤了解,而無法深度論述。

From 《階梯寫作》

我對說話=表達=寫作的迷思


我原以為,能說、為什麼不能寫呢?
應該只有自己願不願意將話語打下來成為文字而已吧?


後來,我還真的遇到能說不能寫的狀況:
第一次是在我嘗試用google文件紀錄下長篇靈感時
第二次就是在持續的30天寫作挑戰之時。

第一次碰到寫不出的困境:Google文件紀錄靈感


第一次的狀況是這樣的:


因為我持續都有產出的需求,也非常習慣建立資料庫的習慣。

起初做的資料庫都是一段話、或簡單的前因後果論述。例如:“你賺不到錢因為你將責任推得一乾二凈”這種有前因後果的靈光一閃,等到我坐到電腦前,會自然而然地多做說明。而這在500-800字以內的文章可能還不成問題,但當我想用一樣的方式透過語音記錄,事後打成成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時,這些文字只能將藏在google裡。因為,總會感覺缺少完整語意,而無法真正構成一篇文章。

而那時,我也誤以為,這只是對靈感的激情過了,有其他更想說的話題而已。
而今天看了《階梯寫作》的說明後,才發現原來這是前言提到的:對內容不夠理解

第二次碰到寫不出的困境:持續寫作挑戰的狀態下...



寫著寫著的過程,會發現更多實作上的困難、了解更多關於寫作的技巧。
當我想把新學到的技能跟過去的經驗融會貫通時,常感到東缺一塊、西缺一塊,而不知道該如何繼續下去?


今天看了《階梯寫作》後,才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

作者在第二章中,透過拆解語言結構,解決語言癌:

在口述的狀況下,我們會這麼說這句話

「資訊科學不單只是我們傳統認知的一門學科,老師教、背一背、成績高分就行,不單只是大家認為的寫程式、玩機器人」

但在寫作的狀態下,會建議做這樣的修改:

a. 注意動作的主詞是誰?

建議改成「老師教一教、學生背一背,並且考高分即可」

在口語表達中,就算沒有主詞,也會因為大家對於平常都是老師在教、學生在背,所以不影響聽者對意思的理解。但在寫作中,可能會因為只透過文字,導致誤解。


b. 有兩個「不單」,後面承接的詞性應該相同

建議改成「資訊科學『不單』只是我們傳統認知的一門學科….;他也『不單』是一門大家認為的寫程式、玩機器人的課程」

後一句若少了「的課程」,除了能更符合語言邏輯,也能更清楚的表達意思。

以上這兩個實作發現+《階梯寫作》的拆解分析後,我才理解:

寫作,確實就是一種檢視思考夠不夠縝密的過程!


好消息是,寫作,本身就是一個解法!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遇到問題、發現寫作的困難、便能幫助自己的思考進步,而能寫出心所想表達!

WENCHIEH
WENCHIEH
文章: 14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